top of page

中文片名:營業部長 吉良奈津子

日文片名:営業部長 吉良奈津子

首播日期:2016年07月21日(日本)

劇情長度:10集

主要演員:松嶋菜々子, 松田龍平, 岡田義徳, 原田泰造, 中村アン

劇情簡介與推薦說明:

      光看這個劇名《營業部長》就令人充滿期待,日本電視劇一直以來不缺職場主題的作品,但是主軸在談職業婦女生產育嬰留職停薪後回到職場,且討論工作與家庭衝突的卻是少見(應該是沒有),這也是此劇被推薦的第一個理由。《營業部長》描述一名在廣告公司擔任創意總監的女強人,婚後因生產申請三年的育嬰假在家照顧孩子,在假期屆滿時信心滿滿回到公司,卻被主管以強制編派到開發業務部擔任部長一職,面對無法從事自己專業的沮喪,以及新職務內容和團隊成員的生疏,家庭工作兩頭燒的情形日益嚴重,甚至危及自己的職務和婚姻。
  工作與家庭衝突(work and family conflict)一直是組織行為裡一個被重視的研究議題,同時也是在現實社會中許多女性工作者最常遭遇且無解的困擾。最主要的原因來自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期待,認為女性就應該以家庭為重,這樣的情形並非只有出現在亞洲社會,就連歐美社會也有同樣的問題;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來自母性,許多女強人有了孩子便主動為孩子在事業上做了妥協,並非來自旁人的要求,而是面對曾是自己身體裡的一塊肉,會讓追求事業成就的女性工作者,想同時盡好母親職責與工作表現,這樣一來,工作與家庭之間多元角色的扮演變增加了女性工作者的心理與生理負擔,反而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產生一些影響。
  這部日劇提供了很好的故事作為討論這個議題的材料。如果觀眾認為這個議題的電視劇肯定枯燥無聊那就錯了,編劇把這齣劇處理的很好,不會失焦想凸顯的議題,但又不忘放入觀眾喜歡的劇情元素,至少,女主角以及配角們的演技都不容質疑。
  推薦此劇的第二的理由是:觀眾可以看到女主角如何處理跨專長任務時所展現的工作態度。第三個理由則是:此劇亦可以探討女性領導議題。女主角在育嬰假期滿後回到公司被調任完全陌生的營業部門,部門裡面的成員不僅績效不佳,工作態度也不起勁,一開始女主角無法獲得部屬的信賴和認同,但是她從未退縮,並且不斷修正自己本來的做事風格和想法,最終影響了部屬並且贏得事業成就。
  姑且不論電視劇總是以美好結局收場好了,女主角面對挫折所展現出來的態度和精神是現今社會很多人所欠缺的。經常收到畢業學生的抱怨,說他們以為進入公司可以好好發揮,結果發現真正工作內容和自己的專長不符,或者從事的工作不夠高端。大家可能忘了,可不是某個科系畢業就一定有專長,醫生也得歷經好幾年的實際臨床經驗才能將自己所做的事稱得上專長;老師也不是一拿到學位就可以把教書這件事做到滴水不漏;大學研究所專研金融經濟領域的人一到銀行工作也是得從數鈔票開始。因此,在現實中,倘若公司對待一個廣告專長的工作者請他擔任業務主管,大多數的人應該會負氣離職。當然啦,從公司經營的角度,廣告出身者放在廣告位置表面上比較不浪費成本,投報率比較高,但是,如果真有必須換部門的需求,有時這也是在考驗一個具有實力的人才很好的機會,更何況劇中女主角還面臨必須領導一批陌生團隊成員的課題。在現實生活裡,管理比自己年紀大的部屬、缺乏企圖心的部屬、不喜歡被女性管理的大男人部屬、對主管能力質疑的部屬……真的是很大的挑戰。雖然劇中主角的做法未必在每個人身上行得通,但其積極正面的態度卻是相當值得學習。
  此劇還有一個值得推薦的理由,那便是同樣職場劇都會有的橋段:組織政治和人際互動網絡管理議題。雖然在劇中較不凸顯,卻也值得做為討論此話題時的參考。(2016/09/10)

相關議題:工作與家庭衝突、組織政治行為與權力鬥爭、職涯選擇與發展、工作態度與敬業精神、工作投入、人際網絡與關係管理等。

營業部長.png
ham.jpg

中文片名:半澤直樹
出版年代:2013年7 月(日)
劇情集數:10集
主要演員:堺雅人、上戶彩、及川光博、瀧藤賢一等

電影簡介:

      這是2013年不僅原播國日本瘋狂討論的電視劇,臺灣也掀起相當大的討論話題,甚至一堆周邊商品出現。我自然也是第一時間便賣力欣賞,然而,不僅絕少在職場生存學該課提及內容,也一直沒有打算將它推薦出來,不推薦的第一個理由是:大家都知道的東西有什麼好推薦?第二個理由是:看似職場議題的熱門日劇,男主角某些行為實在難以成為現實生活中一班上班族的典範啊!
  電視劇好看有很多原因,一種是真假參半所以吸引人,讓人隱約有共鳴;另外一種叫做根本不會發生,但是很想發生,只能藉由電視劇自我安慰(像是大多數的韓劇)。半澤直樹就屬於前者,真的是:職場裡很多人真的很機車;假的是:你如果做和主角一樣的事,早就死無葬身之地,在業界很難混下去(一個會和老闆對著幹的人,就算再怎麼理直氣壯,下一個老闆再怎麼正常心裡還是會有很多擔憂)。
  前述提到的不足以成為現實上班族表率的行為就是,首先,主角在很多情境下,正面與老闆對幹;並且,在很多人面前毫不保留,三來,根本還沒有把握掌握任何對自己有利(或對對方不利)的事實變貿然行之。但男主角畢竟是男主角,絕對不會有壞結局,但在現實生活中,誰能保證會發生什麼事?
  不過,雖這樣講,並不代表此部日劇不值得成為職場生存學的課外教材,相反的,男主角對待客戶、股東、以及下屬的態度堪稱實現職場倫理與專業倫理的表徵。只是因為,一般人看完這部片通常會忘記這些情節,只留下加倍奉還的帥氣狠話,為了風險考量,遲遲沒有將這部日劇介紹在職場生存學的推薦影片中。
  學生在學習組織行為學後,從組織行為裡的主題提出一些關聯,雖然學生的推薦文中多聚焦在人格特質的說明,但仔細回顧此部日劇,在當中可以發現從個體層次的議題(價值觀、知覺與個體決策)到團體層次(工作團隊、領導與激勵、溝通、衝突與協商、組織政治),再到組織層次(組織文化)等等,在劇情中到處皆可見,這也是當然的,因為這是一部完整度很高的職場劇啊。(2014/10/20)

相關議題: 組織政治、衝突與協商、領導與激勵等。

 

 推薦人:許祥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起初,接觸到這部日劇,是因為這部日劇成為了時下的話題,並上了新聞,裡面的經典台詞「下屬的功勞被上司占為己有,上司的過錯卻是下屬的責任!」為大家所傳唱,再加上身旁朋友的推薦,所以才找了個空檔,一次把十集全數看完。
  劇中,半澤父親經營一間經營螺絲工廠。然而工廠經營出問題,銀行拒絕融資,最後工廠倒閉,讓半澤父親走上絕路。「不管做什麼,要珍惜人和人的交往,千萬不要做機器人。」父親的教誨成為半澤的中心思想,影響了他的人格與價值觀,他決定要改變銀行界。也因此,在面臨上司惡意推卸責任時,縱使有不滿之處,他仍然選擇積極主動解決問題。以主動、被動及建設性、破壞性兩種構面來劃分,半澤的行為屬於主動並具建設性的「建議」反應,他主動調查惡意倒閉的公司,並努力追查證據,最後成功將錢追討回來,並成功揪出幕後黑手。
  從大五人格模式看半澤的性格,他的外向性、溫和性、勤勉盡責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這五種構面都十分優秀,身為銀行家,時常拜訪顧客,在劇中可以發現他的口條也非常好,外向性高。面對上司、下屬、家人時,十分溫和理智,容易使人信賴,溫和性高。他做事情十分認真盡責,在劇中可以看見他常常加班到深夜,在面對困難時也不輕易放棄,勤勉盡責性高。
  劇中,半澤時常受到上司以及國稅局長官的刁難,但他面臨危急時,不疾不徐,做事情沉穩冷靜且充滿自信,可見他的情緒穩定性也很高。在劇中,半澤為了追討金錢或解決問題,常常能注意到別人未注意的小細節,例如:「分行長為什麼常去另一家關西銀行」,「他與西大阪鋼鐵的社長又有什麼關係?」可見其觀察力敏銳,開放性也高。根據研究,這些特質造就半澤的高工作績效表現,以及優秀的部屬及上司。
  劇中,半澤在協助伊勢丹飯店重建時,遇到了重重困難,常常容易產生各種的衝突,社長是否願意將美術館土地及畫作變賣拯救公司,再者,能否接受國外飯店業者的開放持股,進行技術性合作,解決公司的危機,在與社長協商的過程中,為了能同時拯救伊勢丹飯店及銀行,最後獲得雙贏的局面,最後的整合式協商也相當成功,成功拯救了銀行。
  這部日劇與職場生存息息相關,在組織行為、管理學等方面領域,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研究及探討的地方。(2014/01/16)

BR.jpg

中文片名:大逃殺
日文片名: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英文片名:Battle Royale
電影類型:小說改編電影(作者:高見広春)
出版年代:2000年(日)
電影長度:114分
主要演員:北野武、藤原竜也、柴咲コウ、前田亜季、栗山千明、山本太郎、安藤政信

電影簡介:

      因為《惡之教典》的緣故,暑假欣賞了一部多年前的好片-《大逃殺》。
  這部電影改編自原著小說,該作品同時有漫畫出版。據說中文版的漫畫在台灣發行到一半,便因爭議和輿論而被迫中止出刊。其實,此電影當年在日本上映時,也是鬧得轟轟烈烈,成為話題電影。到底是什麼樣的故事會產生這樣的社會衝擊呢?
  電影故事假設日本因為青少年問題太多,大人們通過了一個法案,稱為「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簡稱BR法)來整頓有問題的青少年。有一天,一個國三的班級被選中,必須全員參加一場互相殘殺的遊戲,直到只剩下一人生還為止;否則,全部成員都必須被殺掉。被選中的班級在畢業旅行當天,被偷偷送到無人小島上,加上兩名陌生學生,總共42位成員開始了電影戮殺的畫面。
  電影中42個同學必須在確保自己不被殺掉的情況下,必要時還必須殺人,前一刻還是說說笑笑的同班同學,今日卻成了彼此為了追求自我生存的敵人。這部電影被很多影迷稱之為電影中的經典。在一個小島上的不斷追殺情節?這樣簡單的故事,如何可以贏得這麼多的掌聲?越簡單的故事,通常越複雜!這部電影要欣賞的重點不是「在期限內不斷彼此殘殺」這件事(雖然總有人會喜歡這種畫面),而是在於「這42個人如何面對這個事件」才是故事雋永之處。
  42個人來自42個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因此也展現出迥異的價值觀與人格特質。有的人從一知道遊戲規則後就無法相信任何人;有的人到死都還在想著要如何同心協力一起逃出去;有的人寧可選擇自殺也不願傷害任何人;有的人卻因為過於害怕而殺害了想幫助他的人…
  社會上有人撻伐這部電影,直指它過於血腥(其實道具和手法都有不少瑕疵,絕比不上現下很多恐怖片)、過於人性黑暗(為什麼大家總喜歡忽視存在的東西)。不過,電影中的情節和行為,其實或多或少都反映出在真實社會裡,人們潛藏的人格和行為反應。而,在真實世界裡,我們(通常)不會致別人於真正的死。差別只在於此而已。
  在組織行為學的範圍中,個體層次的主題或許不見得最有趣,但卻是最基本的。就是因為個體有許多「差異」,就比如價值觀差異、人格特質差異,造就了知覺上差異、情緒展現方式差異,也才會有溝通、團隊合作、政治行為、衝突協商等精彩課題值得討論。對價值觀與人格特質主題感興趣者,《大逃殺》是部值得研究的好電影。(2013/09/11)

 

相關議題:個體差異、價值觀與人格特質、知覺與個體決策等。

secrets-of-the-sexes.jpg

中文片名:男女大不同
英文片名:Secrets of the Sexes
電影類型:紀錄片
出版年代:2006年(英)
電影長度:150分

電影簡介:

      性別差異一直是各個領域不斷探討的研究議題,也一直是大眾感興趣的話題。性別差異的確是存在的,但是,存在在哪個構面?又如何不同?一般民眾可能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而這些差異的存在同時也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男性與女性之間的相處與溝通經常出現落差與障礙,以及男女性在不同領域的發展可能具備先天不同的優劣勢。
  英國BBC電視台拍攝了這部紀錄片《男女大不同》,用很有趣但也很科學的方式帶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性別差異。這部片子共有三個單元:大腦性別、吸引力,和愛。藉由結合多元領域的科學,例如:神經醫學、臨床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動物學…等來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透過數據讓觀眾看到非常有趣與驚奇的發現,這些發現,有的和我們過去認知的相距不遠,有的則帶給我們新的體驗,而大部分的發現都會讓人們感到莞爾。
  在學習組織行為學知識時,最重要、也最基礎的便是了解個體之間的差異,而性別則是最根本的差異來源。對於學習了解個體與他人的不同,市面上出現這樣有趣且主題聚焦的影片,是非常珍貴也值得一看的。(2012/08/22)

 

相關議題:個體差異、性別差異等。

12 angry men.jpg

中文片名:十二怒漢/大審判
英文片名:12 Angry Men/12
電影類型:戲劇電影
出版年代:1957年(美)/2007(俄)
電影長度:96分/159分
主要演員:Martin Balsam, John Fiedler, Lee J. Cobb, E.G. Marshall /Sergey Makovetskiy, Nikita Mikhalkov, Sergey Garmash

12sq9.jpg

電影簡介:

      經由學生的推薦,我趁著暑假將十二怒漢兩個年代的版本都看過一遍,雖然知道不同的作品有它們不同的價值和美感,以及導演和編劇想要傳遞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意義(此兩版本背景為不同國家),不過,到頭來還是忍不住比較起對兩者的喜好。我只能建議,若對此片的推荐主題感興趣,儘可能完成兩個版本的觀賞是再好也不過,如果你時間有限,1957年代的黑白片會是更棒的選擇。
  先簡述一下這部電影的基本情節。它的情節其實很簡單,也幾乎只在一個場景拍攝,而這份簡單同時也是此部片最特別的地方。由於一位少年被控謀殺父親而開庭審理,十二名陪審團成員被指示做出裁決,是否應該判少年有罪。美國法庭採用陪審團制度已經很久,我們也可以從許多美國電影中了解,必須全部的陪審團成員達到共識,才能進行結案。原本以為在法庭上,律師和檢察官的提問,及證人的證詞讓這個案子可以很輕易的完成裁決,沒想到,十二名陪審團當中,有人主張沒有足夠的證據推斷少年有罪,使得這些陪審團成員必須關在狹小的討論室中,針對自己的意見不斷提出辯駁與解釋,當一個人提出疑惑,又引發其他陪審團成員的回應和其他提問,讓一個個的陪審團成員開始改變自己的主張,直到最後,從一開始的11比1票有罪對無罪,到後來,12名陪審團成員竟然全數認為少年應該被無罪釋放。
  剛剛提到,這電影的情節很簡單,在於表面上看起來它只是一部討論要不要判少年有罪的電影,黑白版整部影片一共超過93分鐘的場景都在討論室裡,鏡頭帶著十二個人的表情、對話和互動(這讓我想到日劇《奇蹟餐廳》也是一樣的拍攝手法)。實際上,透過這十二名演員的精彩對話,它詮釋了非常複雜與深刻的意涵。不同的人可以從這部片子得到不同的感觸和啟發,這正是此影片經典的地方,經典到五十年後,還有不同國家的電影團隊重新翻拍,並且保留主要的對話主幹。你就知道,這將近90分鐘的『對話』本身有多精采。
  (以下這段話也可能帶著我自己的主觀與偏見)如果你是學法律的,你有可能會想利用既有判例分析這個案子應該的合理發展;如果你是學哲學的,你有可能會從陪審團制度來探討判決執行方式的社會正義,或者從人性的角度剖析執法者的脆弱;如果你是學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的,可能會質疑或驚讚某些陪審團成員的發言充滿特殊動機;只有學純科學的人有可能會有點痛苦,因為,這部電影無法像CSI一樣針對證物提供大量實際的科學數據,全部只能靠演員的觀點主觀推論。
  學生當時推薦給我的理由是因為它符合組織行為中談的主題-『權力與政治』,因為片中主張無罪者必須向其他人解釋為何他認為罪證不足,必要時,還得掌控現場氣氛並操弄特定人士的情緒;而主張有罪者也要想辦法說服意見不同的成員好讓判決快點完成,大家可以早點回家做自己的工作。因此,片中演員的對話和行為的確是拿來探討權力與政治此章節,如權力的戰術等主題很好的材料。
  除此之外,此部片還涉及組織行為談的很多重要的主題,包括溝通的技巧、有效溝通的障礙、團體決策的優劣、團體迷思與偏移、從眾行為等以外,有一個最值得也最基本的討論範圍是:『知覺與個體決策』。在片中,一個個的陪審團成員不斷修改自己的決策,從一開始斬釘截鐵認定少年絕對有罪,到後來改認定無罪,差一個字的決策卻是判定一個人生死的關鍵。而這些和我們一樣的成人(他們是主角,但他們其實代表了所有身為觀眾的我們),卻可以在短短幾小時之內因為對話改變影響一個人生命的決策,這背後和個體的認知、情緒、私人情感、成長背景,和生活經驗有關,這些成了所謂的主觀與偏見的來源,就像影片中提到的「偏見遮蔽了真相」,因為,人們的行為是基於他們對事實真相的『知覺』,而非事實本身。因此,本片也把「到底少年有罪無罪」塑造成不是本片的重點(有可能真的是少年殺的),重點是一開始絕大多數的陪審團成員認定少年有罪,便是強烈自我主觀造成。當一個人一開始認定對方有罪時,他的思考全部偏向企圖證實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看當事人的言行舉止怎麼看都很令人懷疑。但同樣的,人的意志也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輕易的改變自己原本堅信不疑的想法。
  而從頭到尾沒有在影片出現的兩位證人(老人和女人)也可能同樣犯下主觀與偏見,但是為何他們願意在法庭上斬釘截鐵作證呢?甚至有可能有所謂自創記憶的情形,那都是因為-『當我們深信一件事情時,它就和真的存在沒有什麼區別了(來自螞蟻革命一書)』。
  最後,看這部電影前,相信絕大多數的觀眾都知道結局是什麼,但還是不影響這部影片的價值與觀眾對它的評價,你就知道這90分鐘的對話和背後傳遞的意義有多精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經系莊書毓推薦)(2012/07/14)

 

相關議題:知覺與個體決策、有效溝通的障礙、團體決策的優劣、團體迷思與偏移、政治與權力、權力的來源、政治行為的種類與戰術等。

theidesofmarch.jpg

中文片名:選戰風雲
英文片名:The Ides of March
電影類型:改編電影
出版年代:2011年(美)
電影長度:101分
主要演員:Ryan Gosling, George Clooney, Philip Seymour Hoffman, Paul Giamatti

電影簡介:

      坦白說,觀看政治片並非學習「政治行為」最佳選擇(間諜或匪諜片還比較精彩),畢竟此『政治』(對自己有利的選擇)非比『政治』(管理眾人之事)。然而,就因為天底下很少有政治人物,真心為了好好管理眾人之事,從事這個關鍵的天職,而使得這兩個『政治』常被混淆使用,甚至畫上等號。
  《選戰風雲》描述一名有野心競選下任總統的現任州長,在黨內初選時聘請頂尖的選戰操盤手團隊為他掌控選情。由於與競爭對手呈現拉鋸戰,這個選戰打得非常辛苦,因此,敵營的操盤負責人利用對他們的心態充分了解的條件下,私下發出利誘策略,使得現任州長操盤團隊的副手陷入主管以及州長對他的信任危機。而這位副手本來正忙著隱匿州長不為人知的性醜聞,此時卻反過來,意圖利用此醜聞,來報復欲將他辭退的州長及選戰團隊負責人。
  其實,和選戰有關的好萊塢電影為數不少,但是,劇情可以夠豐富且有深度的並不多(此片曾獲金球獎多項提名,包括最佳劇本)。上述簡單的文字實難以呈現此電影劇情的張力和內涵,因此,建議對政治行為議題和戰術有興趣者,可以好好欣賞此片。片中出現的人物與情節比上段的描述還要多很多,仔細咀嚼可以發現滿滿的政治行為議題。雖然一個故事不能有太多主角(特別是美國電影),但是,片中可以讓人深刻體會到政治行為議題的角色,絕非只是電影宣傳海報上的人物而已。包括想挖獨家的記者、積極交換酬庸機會的政客等,從這些配角身上也可以看到許多精采的課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是根據舞台劇《法拉格北站(Farragut North Station)》改編,但是自編自導自演的男主角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堅持將片名取為The Ides of March,中文意思指的是三月十五日,寓意則是指小心遭到背叛,為這部片做了很好的註解。至於典故何來,有興趣者,請自行上網尋找解答。(2012/05/20)

 

相關議題:權力的來源、政治行為的種類與戰術等。

theexperiment.jpg

(2010)

中文片名:叛獄風雲
英文片名:The Experiment
電影類型:改編電影
出版年代:2010年08月(美)
電影長度:96分
主要演員:Adrien Brody, Forest Whitaker, Cam Gigandet, Clifton Collins Jr., Ethan Cohn

電影簡介:

      1971年,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同時是社會心理學家Philip G. Zimbardo進行了一項舉世聞名的實驗,稱之為「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先利用標準的心理與生理測驗,挑選了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成為實驗參與者。這些大學生被隨機分配為「囚犯」vs.「獄卒」的角色,被帶到一個封閉的空間裡扮演各自的角色。隨著時間的過去,這些本來在校園裡應該是同儕且無罪的青春大學生們,竟然明顯的產生變化,獄卒不斷擴張他認為實驗家賦予的權力角色,對囚犯們進行越來越不人道的行為,而囚犯們也越來越接受這些本來不應該存在的受虐與侮辱。於是,本來打算進行兩週的實驗,在第六天的時候被迫中止,因為情況已經失去實驗主導者所能控制。
  上述這個有名的實驗,通常會出現在組織行為課本的「團體行為」章節,但由於組織行為這個科目匯集了各大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精要,因此,這個實驗以及這個實驗所代表的考試範圍與重要性在管理學院學生的心裡面,佔據的位置不會太大。當年這個實驗可能讓Zimbardo教授帶來很多批判,因為這些參與實驗的學生恐怕是要花很多時間進行心理治療才有辦法走出實驗帶來的負面影響。然而,不管外界評價為何,事實是,這個實驗對於社會心理學領域也好,拿它來應用的管理領域也好,都產生莫大的知識價值。
  坦白說,這部電影如果從商業電影的角度來看,它應該不太及格。我一邊這麼想一邊查了IMDb,果真分數不太好看。因為電影前前後後並沒有交代這個電影有何特殊背景?儘管電影的片頭使用動物和人類的交叉鏡頭非常有意思,但是不知道電影背景的人又如何意會?很多對史丹福監獄實驗不認識的人,要是不小心走到電影院看了這部片應該會覺得莫名奇妙,看了一個六天的實驗,片尾也好像沒有結局,不管喜歡看驚悚片、戰爭片、推理片,還是警匪片的觀眾來說,應該都很難喜歡上它,因為它好像無法被歸類,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易且明確的了解電影所要傳達的訊息。
  然而,對我來說,它具有高度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社會心理學也好、組織行為學也好,相關領域的學習者非常真切的課後數位教材,學生們認識這個實驗通常只能從教科書上頂多一頁的內容,以及頂多一張的實驗照片(可能還是黑白的)來幻想這個實驗(很少有學生課後會主動上網尋找和課本理論有關的資料)。我不知道製片公司拍這部片的動機以及到底有沒有賺錢,但是,這影片的確具有向Zimbardo教授致敬的意涵。人類的行為是豐富、複雜,且難以預測的,有這些學者的投入我們才能更加認識自己。
  雖然電影本身的評價可能不高,且對於很多人來說,知道了這個理論又如何?不過,對於學習組織行為學,且對於團體行為這個主題很感興趣的同學應該會喜歡這部電影 。
  最後,儘管電影中為了強化故事性,在某些地方做了修改(包括參與者的背景、實驗地點、以及參與者的反應等),但是,依然不影響這個實驗所要傳遞給人類的知識價值。(2010/12/03)

註:2015年,又有一部電影以此實驗為背景,再度將這個經典心理學實驗以不同的樣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再次顯示這個實驗對社會之影響。

stanfordprison.jpg

(2015)

中文片名:史丹佛監獄實驗
英文片名: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電影類型:改編電影
出版年代:2015年07月(美)
電影長度:122分
主要演員:Billy Crudup, Michael Angarano, Moises Arias, Nicholas Braun

相關議題:角色認知與角色期望、團體規範與團體行為、權力的角色、環境與個人的關係等。

mrbaseball.jpg

中文片名:棒球先生
英文片名:Mr. Baseball
電影類型:劇情電影
出版年代:1992年10月(美)
電影長度:108分
主要演員:Tom Selleck, Aya Takanashi (綾高梨), Ken Takakura(高倉健), Dennis Haysbert

電影簡介:

       前陣子在新莊球場上連看了兄弟象兩場季、總冠軍封王賽,再次深刻感受到棒球場是學習團隊合作與管理的絕佳情境,正巧最近找了幾部和棒球有關的電影,主題非常簡單與聚焦,很適合做為組織行為的推薦影片。
  此電影描述一位紐約洋基隊的球員,因為戰績不佳、性格暴躁,加上球團已經有新的優秀球員加入,因此被球團釋出,並且被指定到日本的中日龍隊繼續他的職棒生涯,對於一個大聯盟的選手來說,這是何等的侮辱。到了日本的男主角不僅在態度上老是以身為大聯盟球員自傲,也無法適應日本管理風格下的球隊文化、訓練方式,當然,在日本國家文化上也面臨很多適應上的困難。在講究團隊精神的日本,以及日本組織中,可以想見的,男主角不僅生活不愉快,連工作狀況也不佳,甚至還為球隊帶來很多困擾(破壞公物、意圖毆打對手等)。當初決定讓他加入中日龍的日本教練因為男主角的負面表現和行為面臨被球團解聘的命運,但也因為教練知道男主角是一個相當具有潛力的球員,在一次非正式的場合坦承佈公之後,教練開始針對男主角從基礎體能訓練開始特訓(當然同時是一種精神上的訓練),終於讓男主角找到自己。
  其實,這樣的故事並沒有多大的驚奇,是屬於典型的「不用看就可以猜得到劇情發展」的電影,然而,透過輕鬆的電影演出,可以把重點放在「觀看美日之間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趣事」,這件事本身也是有趣的事。此外,從電影裡也可以看到,在一個團隊也好,或者組織中,經常有新成員的加入,如何讓這些擁有不同背景和能力的成員具有互補的效果,如何將個人的特質鑲嵌在組織中以共同發揮巨大的力量是很重要的議題,不論是擁有實際工作的上班族,還是經營社團、學會的大學生來說,應該都能產生一些共鳴。(2010/11/29)

 

相關議題:個人價值觀與個體的差異、行為塑造、尊重與溝通、文化適應、團隊合作與團隊管理等。

diewelle.jpg

中文片名:惡魔教室
英文片名:The Wave
德文片名:Die Welle
電影類型:改編電影
出版年代:2008年11月(德)
電影長度:107分
導演:Dennis Gansel
主要演員:Jürgen Vogel, Frederick Lau, Jennifer Ulrich,  Elyas M'Barek

電影簡介:

       這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有真實故事作為基礎的電影通常是最具吸引力的。
  《惡魔教室》描述一位高中老師在獨裁政治「Autokratie」的課堂中和學生討論獨裁統治的特徵,不可一世的年輕人們認為過去那種獨裁的世界不可能在現在的時空下再次出現。老師一方面對於自己授課的方式非常自豪,另一方面也想藉由實驗的課程設計模式,讓學生真實體驗這門課的意涵以及學習相關知識,於是開始在課堂上利用獨裁的基本元素,誘發學生上課穿統一服裝(原本學校沒有著制服規定),發言需要受到領導(老師)特許,同學們受到這種特別的教學方式感染,甚至主動為組織設計符號標誌,共同決定組織稱號,並且有一個代表這個組織的手勢。然而,當大家越來越投入的同時,情況開始失控,在外人的眼裡,這個班級像是一個新組成的幫派,同學們甚至在課外吸納非選修此門課的同學加入,而且在校內外從事許多不恰當的集體行為,當老師試圖要挽救失控的場面時,發生了更難以置信的災難......
  這是個看似很簡單的故事,反映了一個很簡單的討論議題:人的思想、性格和行為是否在短期間內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改變?
  在組織行為學裡,我們討論個體、團體和組織,雖然個體是所有其他型體組成的最基本單位,然而,當有了團體或組織以後,個體的意識型態和性格特徵就會被團體的規範和組織文化稀釋掉,換句話說,人可能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進而改變自己原本的看法,甚至行為,這個影響的力量可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而這個現象,不只會出現在教室裡、校園中,也會出現在企業組織體中,以及你我週遭。借由此部電影可以相當聚焦的認識個體與組織之間的關係,以及了解組織如何形塑並改變個體的行為。(2010/10/24)

 

相關議題:個人價值觀、 社會學習理論與行為塑造、認知失調、團體形成與團體行為等。

 

註1:此片榮獲德國電影節傑出影片大獎、2008日舞影展觀摩影片、2008金馬影展觀摩片。
註2:據說電影拍攝完畢後,導演擔心年輕演員受到劇情本身的影響,因此安排演員們接受心理輔導。

allthekingsmen.jpg

中文片名:國王人馬
英文片名:All the king's men
電影類型:改編電影
出版年代:2006年9月(美)
電影長度:128分
電影導演:Steven Zaillian
主要演員:Sean Penn, Jude Law, Anthony Hopkins, Kate Winslet

電影簡介:

        這部電影在描述一位政治人物,從低處往上爬,又如何從雲端摔下的故事。
  這個故事來自一位真實的人物,Huey Pierec Long,他是美國第四十任的路易斯安納州州長。年輕時擁有崇高理想,滿心想為人民奮鬥,充滿正義,積極想改革當時腐敗貪污的政治環境。由於清新與平民的出身(養豬農的小孩)、加上充滿熱情的姿態,他具煽動力的演講到處感動了許多中下階層的選民。更有一位優秀的記者被他的偉大理想所吸引,挺身支持,陪著他打這場戰爭,甚至成為他從政後最重要的幕僚。在那次戰役中,男主角從默默無名的地方人士以懸殊的差距打敗對手當選州長。擔任州長初期,興建土木、造福鄉里。然而,隨著權力的提高,他逐漸改變原來的價值觀與信念,(電影中不斷借由喝飲料習慣的改變來強化主角信念的崩塌)。他不僅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挖掘敵人的弱點、過去不堪與瘡疤,進而威脅、恐嚇,與勒索,甚至許多的決策都是以良善當包裝,但實地進行收賄或行賄,至於聲色女人之事便不用多說。
  此電影特別之處在於,故事的鋪陳是由他的忠實支持者,也就是他的幕僚長以回憶口述的方式來描寫,且部分採用倒敘法並穿插幕僚長對於往事的記憶畫面,加上電影最後十五秒的鏡頭,觀賞後不免令人感到有些心情沉重。

 

相關議題:權力與政治行為、權力的基礎與來源、權力的戰術、魅力影響力與權力。

其他說明:此電影並非第一次改編這個真實故事的電影。關於原著、原始主人翁的故事、第一次翻拍的影片,以及所有有關這個電影拍攝手法的正反面評論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一大串,不在此贅述。此電影推薦理由乃在於電影所涉及的討論議題。

後記:此電影特別收錄刪減片段以及製作花絮

babel.jpg

中文片名:火線交錯
英文片名:Babel
電影類型:劇情電影
出版年代:2006年10月(美)
電影長度:143分
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主要演員:Brad Pitt, Cate Blanchett, Gael Garcia Bernal, 役所廣司, Michael Pena, 菊地凜子, Clifton Collins Jr.

電影簡介:

        此電影是由發生在摩洛哥、墨西哥、美國、日本之間的故事拼湊而成。片名Babel(和火線實在沒有關係)便是來自於聖經裡「別巴(Babel)塔」故事,上帝將原本想建造一座塔以便直達天廳的人類,分送到世界各地,並且讓他們因為不同語言而無法溝通。借用這個寓意,電影中,原本看似無關的種族、故事與角色,卻巧妙的串連起來產生關連。劇情繁雜豐富難以用少數幾句話摘要,但內容極為動人與深具意涵,值得觀賞。

相關議題:個人價值觀、溝通障礙的來源、文化適應、衝突與信任、種族與階級歧視、角色知覺與衝突、個人決策、團體行為等。

 

註:此片榮獲第64屆金球獎最佳影片。獲第79屆Oscar七項提名,得到最佳電影配樂。

crash.jpg

中文片名:衝擊效應
英文片名:Crash
電影類型:劇情電影、懸疑電影
出版年代:2005年5月(美)
電影長度:113分
導演:Paul Haggis
主要演員:Sandra Bullock, Don Cheadle, Matt Dillon, Brendan Fraser, Ryan Phillippe, Thandie Newton, Jennifer Esposito, Terrence Dashon Howard

電影簡介:

       眾所皆知美國是一個種族大熔爐,但是,從過去到現在美國境內的種族不但越來越多元,歧視的方式與理由也很多元。和「Babel」類似的手法,電影中串出了眾多的角色和故事,在兩小時片中會聽到各式各樣的語言。片子主要在傳達種族歧視的事實、不可避免與殘酷,並且將美國社會裡,階級、婚姻、性別的議題赤裸裸的呈現,豐富的情節和意涵值得去好好觀賞。此外,看完這片子,你會知道為什麼片名叫做「Crash」,而且會發現,這名字取得真好。

 

相關議題:種族歧視、個人價值觀、溝通障礙的來源、文化衝突、衝突與信任、角色知覺與衝突、組織政治與權力等。

 

註:此片獲200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輯」和「最佳原創劇本」三項大獎。

RunawayJury.jpg

中文片名:失控的陪審團
英文片名:Runaway Jury
電影類型:劇情電影、懸疑電影
出版年代:2003年(美)
電影長度:127分
主要演員:John Cusack, Rachel Weisz, Gene Hackman, Dustin Hoffman

電影簡介:

      故事是藉由一個由普通百姓控告槍枝集團的案子,來探討陪審團制度的可疑性(至少我看起來是這樣,畢竟一個人的罪行成立與否交給十幾個人來決定,特別是當這些人不具有法律專業時,也可能受到善辯的律師影響,又如果有人被收買......)。而在此電影當中,被告的律師便利用各種手段,企圖影響所有陪審團成員的決定,他利用這些人的弱點加以各個擊破,但後來,雙方的律師都發現,陪審團成員當中有一個特別的人物似乎也在這個遊戲當中扮演令大家意想不到的角色。

 

管理主題:個體行為
相關議題:權力與影響力、個人決策因素、協商、團體中的政治行為等。

tide.jpg

中文片名:赤色風暴
英文片名:Crimson Tide
電影類型:戰爭電影、潛艦電影
出版年代:1996年(美)
電影長度:116分
主要演員:Denzel Washington, Gene Hackman

電影簡介:

       由於俄國發生政變,政變人士可能隨時攻擊美國。美國政府派核子潛艦進行反擊,在任務執行過程發生通訊系統故障導致中央傳送過來的電報無法被確認,潛艇上兩個高階領導者迥然不同的領導風格與行為,以及對是否進行攻擊的認知產生差異,引發海底下另一個危機。

 

管理主題:決策、領導
相關議題:領導特質與行為、決策風格、理性與有限理性決策、激勵、溝通、危機管理等。

david.jpg

中文片名:鐵案疑雲
英文片名:The Life of David Gale
電影類型:懸疑電影、劇情電影
出版年代:2003年(美)
電影長度:130分
主要演員:Kevin Spacey, Kate Winslet, Laura Linney

電影簡介:

       長期推動廢除死刑的大學教授,因涉嫌殺害好友而被捕入獄,並指名一位記者與他進行訪談,瞭解他殺人的動機。在他將被判刑的短短數天內,透過他提供的線索,以及記者的努力挖掘背後的真相,讓結局出現高潮與意外。本影片是國內外推動替代死刑或廢除死刑等團體推薦的電影,到底死刑應不應該存在?此議題受到長期的討論與關注。

管理主題:價值觀與知覺
相關議題:個人價值觀、認知失調、態度與行為、選擇性知覺、刻板印象等。

k19.jpg

中文片名:K-19
英文片名:The Widowmaker
電影類型:改編電影、潛艦電影
出版年代:2002年08月(美)
電影長度:140分
導演:Kathryn Bigelow
主要演員:Harrison Ford, Liam Neeson

電影簡介:

        此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美國和蘇俄在冷戰時期經常展現個別在軍事上的權力與野心,並藉由各種行徑來挑釁彼此。當蘇俄第一次研究並製造出核子潛水艇時,便開始在大西洋進行大規模演習,但由於核子反應爐出現問題而引發一連串的危機,包括全體士兵的生命安全、蘇俄與美國之間的開戰可能,以及艦長與副艦長之間的不合與衝突升到最高點。
  好萊塢一系列的潛艦電影不少,這部電影差別在於,劇情中並沒有戰爭的元素做為核心,也就是說並沒有敵人在現場,問題的起因在於人和人之間的不信任與衝突,以及有問題的核子反應爐。換言之,這是一部充分反應美式風格的電影:如果是美國人開的潛艇,問題的起點一定是戰爭本身;如果是蘇俄或德國人開的潛艇,有問題一定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以上純粹個人意見)
  不過此部電影也提供了許多討論的議題,對於喜歡看此類電影的同學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註:原文片名「Widowmaker」的意思是:寡婦製造者;意思是這部潛艇每次出任務,就會讓世界上多了幾個寡婦。

 

相關議題:價值觀、溝通、衝突與信任、角色知覺與衝突、個人決策、團體行為、領導與激勵等。

catch.jpg

中文片名:神鬼交鋒
英文片名:Catch Me If You Can
電影類型:改編電影、傳記電影
出版年代:2002年(美)
電影長度:141分
主要演員:Leonardo DiCaprio, Tom Hanks

電影簡介:

       本電影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描述一個年輕的騙子在短短幾年間,利用各種手法從各地各種組織獲得許多的財富。 他曾經假扮老師、醫生、律師、副機長等角色,偽造支票的技術更是一流,是什麼原因讓他想這樣做,又如何能一連串做出這些事情,主角下場又是如何,這部電影的確令人大開眼界。

管理主題:價值觀、性格與行為
相關議題:人格特質、偏差行為、社會文化與個人價值觀等。

id.jpg

中文片名:致命ID
英文片名:Identity
電影類型:驚悚電影、懸疑電影
出版年代:2003年(美)
電影長度:110分
主要演員:John Cusack, Ray Liotta, John Hawkes

電影簡介:

       十個原本彼此不認識的人因為一場暴風雨而困在狹小的空間裡。十人當中一連串有人離奇死亡,大家因此懷疑兇手就在這些人當中,存活下來的人在企圖找出兇手的同時,彼此暗地裡卻相互猜忌與不信任,追查到後來,有個驚人的發現,十個人的生日竟然都在同一天。耐心看到最後,兇手便呼之欲出。

管理主題:性格與行為
相關議題:人格特質、早期性格發展、性格屬性與影響因素、情緒與行為等。

day.jpg

中文片名:驚爆十三天
英文片名:Thirteen Days
電影類型:史實電影
出版年代:2000年
電影長度:145分
主要演員:Shawn Driscoll, Kevin Costner, Drake Cook

電影簡介:

       以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為歷史背景,描述當時的美國總統甘乃迪,及其周圍的決策團隊如何共同化解危機,度過歷史上最關鍵的十三天。當時美國與蘇聯處於互相對峙的態勢,蘇聯挑釁的在古巴境內部署射程足以炸毀美國重要城市的核子飛彈,而華府決策桌上卻出現主和與主戰兩派意見相左的聲音,甘乃迪如何帶領大家進行最適當的決策呢?

管理主題:領導與決策
相關議題:團體決策、衝突管理、危機處理、信任與領導、激勵、溝通、權力與政治。

phoenix.jpg

中文片名:鳳凰號
英文片名:Flight of the Phoenix
電影類型:動作、冒險、驚悚電影
出版年代:2004年(美)
電影長度:113分
主要演員:Dennis Quaid, Giovanni Ribisi, Tyrese Gibson

電影簡介:

       一架C-119貨運飛機,在執行接送石油勘測隊員的任務時,卻在飛機起飛不久後墜落在焚熱的蒙古戈壁。11名倖存者必須面對飛機嚴重受損、與外切聯繫中斷、糧食將耗盡等事實,為了求生存,應該如何做呢?

 

管理主題:團體決策

相關議題:決策風格、團體決策的方法、衝突與溝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