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課程由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支持

教育部103學年度第1學期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單一通識課程發展計畫

計畫主持人:魏郁禎  計畫名稱:職場生存學  計畫編號:MOE-103-1-2-067

執行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執行期限:103.08.01~104.01.31

計畫摘要:

本課程課名「職場生存學」受到部分人士的誤解,以為乃教導學生拍馬屁逢迎之能事,殊不知本課程乃「職場倫理」課程。其邏輯為,當學生提升倫理認知及倫理思考能力,能在面對職場困境時進行較適切的倫理決策,對於其個人之職涯發展來說是較為正面的。此外,提升學生對職場的認知、對工作的期待,可以進一步培養積極的工作態度與工作倫理觀,自然有助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的順利,此乃「生存」之意。

  本計畫基於年輕職場人及大學生普遍「缺乏職場倫理觀」以及「缺乏工作願景與認同」兩大觀察開設此課程,目的在改善現階段大學生普遍缺乏職場倫理與職場精神的情形,改善大學生缺乏道德思考能力的現象,以及改善大學生對工作缺乏責任感與正確工作態度的情形。

  本課程已經開設七學期,目前正在進行第八學期,為了精進課程內容與提升課程效果,並能夠將課程經驗產生擴散效果,希望藉由此計畫案的執行可以精緻化現階段的內容,並提供現在及未來大學生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課程目標:

目標一:提升年輕學子的職場倫理素養

透過課堂活動與情境討論,引導學生提升思辨的能力,增進職場倫理觀念與公民道德素養,進而未來進入職場面臨倫理困境時,可以進行最適決策。

目標二:增進學生職涯管理與發展能力

當個人對工作缺乏倫理觀時,便難以培養或運用正確的道德判斷標準。因此,在企圖提升學子未來職場倫理素養的同時,更應該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考方式來規劃自己的職業選擇與職涯發展。換言之,當學生可以選擇較為適合及有意願的工作時,較容易提升工作倫理素養,並藉此培養學生積極的工作價值觀,建立基本且正確的工作責任感與工作態度。

本課程與培養之公民核心能力:

本課程欲培養的公民基本能力聚焦在:「倫理素養」

3Circlessmall.jpg

涵蓋「組織倫理」、「工作倫理」及「群我倫理」等職場倫理概念。

職場倫理應涵蓋「人」、「工作」與「組織」三大範疇,因此,本課程在設計時,將十八週的授課主題盡可能納入此三大領域進行探討。

「人」(與人際互動有關的禮儀):了解符合社會規範的人際相處方式。

「工作」(對待工作應有的態度與精神):了解工作願景、進行職涯規劃、提升專業與工作倫理。

「組織」(身為組織一份子的角色認知):了解個人形象與職場禮儀、對科技網路使用道德素養、金錢道德觀都會影響組織的形象。

創意及特殊規劃:

(一)強調體驗式學習,以多元活動為上課特色

包括:(1)教師講授說明、(2)自創活動帶領、(3)分組討論、(4) PBL教學法刮刮卡競賽、(5)個案與實例分析、(6)角色扮演,以及(7)作業配合學習等。

單方講課的方式是學習效果最差的教學法,成人的專注力平均只有20分鐘,況且學生都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不需要也不喜歡老師單方灌輸特定觀念,因此,穿插採用不同的課程進行方式,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情形最佳化。

(二)將上課空間拉到教室外面

本課程若干作業,希望學生不是只有在課堂上學習職場倫理議題,應該讓學生實際走出校園,和身邊的環境互動,包括訪問具有工作經驗的長輩、自己親手在生活的社會中蒐集資訊,以及與不同背景的人互動等,讓學生感到課堂所學與實際生活的連結,增加共鳴。

(三)上課規則模擬社會情境,結合職場倫理基礎精神

大學教育最令人詬病之處在於與社會脫節,大學內的學習應該與社會緊密連結,特別是通識教育。本課程利用多項限制來模擬社會實境,每一項規定背後都代表很深的意涵,並且會充分的讓上課同學明瞭每一項規定的社會意義,這些規定的落實本身已經傳遞職場倫理諸多重要觀念。有趣的是,這些嚴格的規定開課時就已經一併公告,修課的學生在選課前就已知曉,卻每年仍有超過修課人數上限約六倍左右的學生執意選修,顯示上課規範不是讓大學生抗拒上課的理由,只要上課內容能提供收穫,特殊的規範反而是一種吸引力。

※本課程使用的強制性規範包括:上課打卡、上課不得攜帶食物進教室、不得使用筆電、不得撐臉或趴在桌上、外套不能倒穿或披掛肩膀或抱於胸前、書包不得抱在大腿、手機不得出現在桌面、桌面不得空無一物等,違反規定一次扣總成績兩分。此外,本課程不接受任何於時間規定外繳交的作業。

詳細請參考《上課禁忌與規定》

作業設計:

(一)夢想作業(個人作業)

說明:(1)請同學根據設計表單,蒐集資料,完成作業填寫。(2)請同學思考未來想從事之具體職業,請進一步蒐集資料了解該職務包含哪些具體工作內容,此外,專業及職業倫理內涵為何。

設計理念:目的讓學生思考未來應具備之職業精神和遵守之職業倫理為何。對工作本身以及應有的倫理素養有更多的認識。

(二)老馬識途作業(個人作業)

說明:請同學向身邊超過40歲的長輩進行請教或訪問,請對方分享一至兩件和職場倫理有關的案例,或足以給新鮮人良善建議的經驗,將之紀錄,並撰寫心得。

設計理念:(1)讓學生學習如何與長輩互動的禮節。(2)讓學生從實際工作者獲得一手寶貴經驗,更能強化課堂討論的內容,加深學習效果。

(三)突發性作業(個人作業)

說明:學期中會有一次突發作業,不確定通知時間,會在學期中突然緊急通知,並以大家都可以收到訊息的方式,透過急迫性任務的完成訓練來學習處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職場倫理專刊作業(分組方式進行)

說明:

(1)請同學根據分組名單組成編輯小組,蒐集資料,製作成雙面四開(A3大小,雙面)的職場倫理刊物,須包含以下內容:真人實訪工作經驗、職場倫理新聞案例與解析、社論性質的短文、值得參考之職場重要數據及統計資料、相關書籍介紹及評論、課程學習心得和檢討等。

(2)需利用電腦排版,並設計刊頭,組員姓名置於下方,刊物完成後製作成PDF檔繳交,並將公開在教學網站。

(3)若發生有組員不盡心參與作業,不須向老師報告,僅需由組員共同決議是否將其姓名放入刊物中,若姓名未放入,該生此作業零分計算。

設計理念:讓學生整合並組織此課程所學習的知識,並透過團隊合作方式完成作業。為了完成此份作業,除了需複習此門課內容,還可以學習蒐集資料、分析、批判、歸納、溝通、自我檢討等能力。

此外,學生必須透過此作業充分學習如何和不同工作態度的人一起完成任務。

學生學習評估方式:

(一)作業與報告:(75%)

夢想作業15%、老馬識途作業15%、突發性作業15%、分組職場倫理專刊設計作業30%。

完成作業繳交是基本條件,不論品質為何,皆可獲60及格分標準;若繳交作業之內容完成指定之要求,則可獲75至85分不等之評分;在指定之內容及範圍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呈現者,則可能獲得85分以上之成績。

(二)課堂參與:(25%)

本課程要求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投入課堂活動與討論,以共同創造課堂知識流最大化,學生必須主動發言、參與活動、回答問題,並參與討論。並依據討論與發言的頻率和品質給分。

(三)打卡:(額外扣分制)

「出席」代表對學習殿堂,包括對老師及其他學習成員的尊重。出席是「職場倫理」的基礎。一個不出席或者不準時出席工作場合的工作者如何展現應有的基本工作態度。因此,本課程採用打卡制。開學第一天每位修課同學會拿到一張打卡紙,於每次上課時必須攜帶自己的打卡紙,並準時列席,遲到一分鐘以一小時計,遲到或無故缺席每小時扣總成績二分。提前請假者每小時扣總成績一分(設計概念類似勞基法規定)。每個人有一次病假不扣分的額度,需出示醫生證明(設計概念類似勞基法規定)。忘記攜帶卡紙者記分方式與遲到者同;卡紙不見者,視為沒有出席;最後一週忘記繳交卡紙者,事後不得補交。上述目的在培養大學生對自我負責的精神。若發現有代為打卡的情形,委託人和受託人的學期成績均為零,此在建立學生誠實與道德的觀念。

以上計分方式獨立在前兩項之外,例如:當學生學期分數為80分,若兩次上課皆遲到五分鐘,則最後總成績降為76分。若有三次不請假缺課,則總成績降為68分。

永續經營的方式:

此門課帶給大學生的影響相當深遠,並適用所有大學生,符合通識教育的推廣意涵。本課程所討論的課題亦為大學生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值得長期耕耘。主持人至今及未來採取的策略:

(一)設置常態性教學網頁,累積教學資料和學生學習成果,並提供學生回饋交流空間。

(二)定期且持續蒐集職場議題與相關資訊,更換或充實討論主題,提供大學生得以充分參與和思考的教學材料。

(三)持續取得勞委會職訓局共通核心職能課程講師資格,並累積相關業界輔導經驗,將其回饋到大學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所需資訊。(「共通核心職能」強調職場倫理概念提升,與「現代公民核心能力」之倫理素養培養訴求有高度的關聯性)

  將利用畢業生之經驗,開發職場案例,撰寫實際職場倫理困境個案,以作為課堂討論材料,讓學生更能體會課程內涵。

計畫成員資料:

計畫主持人:魏郁禎

研究室:篤行樓六樓636室(校內分機55636)

聯絡方式:wei@tea.ntue.edu.tw

教學助教:滕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文化事業組研究生

聯絡方式:santaring@hotmail.com 0960-607-410

主要工作內容:課堂紀錄及攝影、課堂活動帶領及討論

教學助教:戴佳暄/國立政治大學企管所研究生

聯絡方式:ttiffany615@gmail.com

主要工作內容:資料蒐集與整理、行政業務工作

網站助教:黃愷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系大四生

聯絡方式:canhuang22@yahoo.com.tw

主要工作內容:網站內容維護、行政業工作協助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