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們不是一只皮箱—我對學生實習應徵的看法》
魏郁禎
​2008/05/10

在很多學校,在某些特定的科系,被要求必須完成企業實習以作為畢業要求的情況相當普遍。對一個學生而言,可以在未正式踏入社會以前有實際與企業接觸的機會,是相當寶貴且有意義的。

看著學生為了應徵實習工作,努力的找關係、投履歷、尋求老師協助,卻面臨企業緊縮實習名額所苦。幸運者,不僅實習契約早早敲定,還因為獲得支薪承諾志得意滿;沒有受到幸運之神眷顧者,則不僅灰心喪志,同時心急如焚。但這封信是寫給不論你在這過程中順利,或是不順利的人,提供一些不同角度的看法。

許多學生向我反應,實習機會越來越不好找。有的企業甚至已經不再提供實習的機會,有的企業則擺明準備把實習生當作雜工來利用,有的企業在實習前面談的態度不友善且姿態甚高。看著學生委屈的文字或神情,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我感到很不捨。但是,或許因為角色的不同,也或許實習的不是我,因此,我可以用比較理性的想法來和大家分享,同學們較為忽略的議題。

首先,企業的實習名額短少,是因為景氣不佳造成?也和高失業率相互輝映嗎?我想,不全然如此,應該有其他因素造成,如果反向推理,我們是否也可以說:景氣不佳,在企業重視人事成本考量下,暫時性勞力反而應該是受到企業的喜愛才是。講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會提出:有實習需求的大學生太多,可能是他們要求不支薪擠壓了研究生的機會,或許是這樣的因造成部份的果。但問題來了,如果研究生也可以主動拋出不支薪的訊息,研究生的優勢理當大於大學生才是。

因此,接下來就可以談談實習到底要不要領取報酬這個問題。有的學生、甚至師長主張,一定要求對方支薪,因為這代表學校的形象和面子,代表自我的尊嚴不被踐踏,代表自己的能力應有一定的價碼(就好像好手藝傳千里的老師傅打造了一只皮箱,價格昂貴市場無人問津,老師傅寧可供在櫥窗也不願意降價求售。但我們是人,具有可轉換價值的特性,鑲在我們身上的人力資本是可以往上累積的,我們不是皮箱。)我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沒有對錯,只提供參考。從學生的角度,暑假如果可以在一家公司工作,不僅往後履歷表多一筆資料,可以學到東西,又可以有超過基本工資的薪水可領,真是完美的故事結局。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情,結果就會南轅北轍。

企業並非慈善機構,沒有義務和責任提供機會和工作場域來讓莘莘學子進行額外的學習。試想,學生參與暑期實習,雙方都知道,兩個月過後彼此就會分道揚鑣,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企業能期待你有多少的貢獻

?簡單的分析,實習這件事至少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缺乏正式甄選機制,就算有,也不如正職人員甄選嚴謹且正式(二)短暫的時間後當事人通常會離開。這兩點注定了實習學生本來就沒有太多談判的籌碼。

或許有同學自信的以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領基本薪資為公司賣力,是對方「賺到」。這裡,想要分享一位相當熟識的業界朋友對實習露骨的反應,一位科技公司的董事長私下透露:『讓學生來實習,就算他沒有拿錢,我們也很擔心,不要到時候炒不出什麼菜也就算了,還打翻湯!(無法對公司有貢獻,還增加麻煩)』這種意見才是最真實的企業界心聲。為什麼企業老闆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我們謙虛的來思考一下這個可能性。由於各位學習的專長不是技術(寫程式、零件研發都可以很快上線,為公司帶來看得見的好處),而是以管理為基礎的行政能力(公司內外部資訊與資源的取得與分析、行政作業流程改善、甚至服務客人或同仁),這樣的工作是需要與組織既有的制度、文化、人員有高度的互動;換言之,這類的工作是很難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馬上進入狀況,並且立即提供對公司的貢獻。此外,公司還得分配人手帶領你,提供相關資源協助你,讓你可以比較容易瞭解公司的作法,以及應該注意的事項,而這些,都是因為短暫存在兩個月(或一學期)的你而立即產生的企業成本。如果你還要求支薪,那成本便更加明顯,等到你們的知識和能力漸漸可以在公司展現價值時,你已經準備回到學校了。

進一步來說,在許多產業內有些工作會針對正職員工提供至少一個月的新進員工訓練,之後再藉由員工的OJT 慢慢學習所謂的公司專屬性知識和技能(firm-specific knowledge and skill),這有別於課堂所學的專業但廣泛的知識,等到員工可以真正上手,開始對公司營運整體有正向的幫助,最快大概也是三個月以後的事了(有些工作,甚至工作第一年員工所從公司領走的薪資遠高於他為公司創造的獲利)。因此,在不討論招募形象前提之下,對公司要求只要實習兩個月的學生,也就難以去責怪公司對大家的態度冷淡。正職員工接受訓練後會不會離職只要他不說,沒有人會知道,這是公司的潛在風險。但是,實習學生的忠誠度,是不消說大家也都清楚的,在雙重劣勢的情況下,實習生(特別是要求支薪的實習生)不容易獲得企業的招手是想當然爾。

談完了現實面,來談一下理想面。

大部分的學生在尋找正職工作或實習機會時,多半從「我想要獲得......」思考,心理需求層次低一點的,想的就是薪資福利,層次高一點的在意的是社會關係和成就感。除此之外,如果學生可以另外思考「

我能給公司什麼?」,不僅可以增加對自己的了解,對公司的認識,也可以進一步知道,你和這家公司是不是速配,速配之後來電才不會造成之後的懊悔。所以,如果可以從企業的角度來思考,你能夠在這兩個月提供給企業什麼,而這個「什麼」是他們所需要的。在不計較個人成本的角度出發,找到你可以提供的服務利基,企業量秤後自然發現原來讓你進到公司對他們來說是難得的好機會,這樣一來,應徵機會自然會多了起來,對整體臺灣企業實習風氣的帶動也會是良性的循環。

再者,很多企業給學生實習機會有時候不是因為學生本身優秀,而是以前在公司裡服務過的學長姐很優秀,自己沾了福氣還不知道,或者是企業礙於形象考量不得不多多少少提供機會,甚至有時候是師長們耗損自己的社會資本換來的。因此,想得長遠的同學們應該思考,應該怎麼藉由自己的能力和態度來維繫前人給你的機會,甚至開創新的社會資本。白話來說,當你要求不支薪,卻能夠用假設自己是正職員工的心態來努力,在短短兩個月創造出遠高於企業原本的期待(這應該不會太難,因為他們的期望都不會太高),不僅給自己未來的工作多了一個機會,也同時為自己的學校以及未來的學弟妹開創機會。講到這裡,有學生可能想:「我實習的公司又不是多好的公司,我又不見得想留在那裡當正職,做不好也沒差吧,管他什麼社會資本,等我正式工作再來累積就好。」這樣的想法可能不僅過於短視,同時也輕忽了整個社會整個產業其實沒有你想像的大(特別是當你希望它很大的時候)。就算在實習階段所造成的錯誤也可能在業界流傳,並對長期的生涯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不能不慎。忘記從哪裡看來的研究數據報告指出,社會上任何兩個不認識的陌生人平均只要透過六個關係就可以連起來,由此可知,世界是很小的。因此,用最謙卑但用心的態度去面對實習工作,除了大家在意的履歷資料加分、獲得課堂外知識等好處以外,也可以累積自己的人脈,為自己及學校建立好名聲。如果可以這樣良性思考,那些看似很大面額的金錢瞬時間也會變得渺小許多。

我們和皮箱的差異,在於,皮箱第一次在市場上交易時,如果賣出的價錢就不高,之後轉手的價格只會越來越低。但,我們不是皮箱,我們的價碼是可以越來越高的。既然如此,為何要這麼在意第一次成交的金額呢?

註:以上言論乃個人意見,不代表所任教任何學校及系所的看法。

bottom of page